热推荐:深圳举办智能城市论坛
2023-06-28 12:13:20   来源:读创

读创 /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资料图】

6月23-25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深圳大学共同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社科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联合承办,Neohelicon编辑部协办的“未来城市、智能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科幻文学新探索”高端学术论坛在深圳举行。近百位专家学者与科幻作家齐聚这场放眼未来的学术论坛。

本次学术论坛聚焦“未来城市、智能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认识科幻带给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洞察文明新形态,理解科技新观念,警惕全球生态与气候变化,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以历史的、全球的与全人类的视角审视科技人文新发展,全面探索科幻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欧洲科学院、拉美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沈金浩,Neohelicon主编Prof. Peter Hajdu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据了解,本次学术论坛共设有10个主旨演讲,1场《当代科幻作家访谈录》新书发布会,1场“科幻与城市”科幻作家圆桌论坛,9场分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神话、城市与科幻理论、科幻文学与生态、气候研究、科幻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欧洲科学院、拉美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

欧洲科学院、拉美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指出,科幻文学是一种世界文学文类,有超越民族界限的想象,以科学与文学联姻所显示出的力量推动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阅读科幻文学,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的想象世界。城市规划设计师、科幻作家顾宗培(笔名顾适)从自己的双重身份谈及城市规划与科幻写作的关系与区别,认为“当下”提出了“未来”的愿景,“未来”则可以指导开展“当下”的行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基于中国比较文学原创性的文化文本理论和新文科方法论——四重证据法,聚焦熟知非真知的龙文化源流,揭示龙的元宇宙真相及其塑造华夏文明的精神动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刘方喜指出,超级智能机器人代替乃至毁灭人类物种的科幻叙事只是一种虚构的“美学假象”,科幻文艺不应把过多的想象力浪费在对超级机器人的想象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王斑剖析了刘慈欣小说《赡养人类》的内涵。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介绍科幻未来主义的理念,并梳理蓝图未来主义、运演未来主义和体验未来主义的谱系流变。AI到底会不会毁灭人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宇辉则从哲学的角度对ChatGPT和说谎的关系进行阐释。深圳大学教授江玉琴辨析了赛博格城市概念的发展脉络,提出赛博格城市的三大特性,提出数智文明与后人类城市展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都岚岚表示,城市的构想是未来世界建构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现实中社会问题的有力回应。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熊亦冉从哲学可能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开启赛博都市空间性的可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期间举行了《当代科幻作家访谈录》新书发布会。作为本书主编,江玉琴介绍本书来源;本书编辑郭艳娟介绍编辑过程,王宁对新书给予赞誉,吴岩对本书表达期待,采编代表欧宇龙分享了参与成书过程的收获。据了解,《当代科幻作家访谈录》收录了吴岩、韩松、王晋康、陈楸帆、宝树、程婧波、夏笳、王诺诺、阿缺、顾适、双翅目、刘洋、慕明十三位科幻作家的访谈,展示中国当代作家群之风采,有助于读者更深入理解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发展路径与创作特性,也能为学界更深入直接地了解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的所想所作提供更为直接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此外,在由吴岩和三丰主持的“科幻与城市”科幻作家圆桌论坛中,五位科幻作家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谈论他们对科幻与城市的关系的理解。科幻作家兼城市规划设计师顾适以《择城》为例,联系当下城市更新计划,思考科幻中的城市结构。深圳科幻作家王诺诺认为,城市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现代城市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这些思考启发了她创作《全数据时代》和《浮生一日》。刘洋结合他刚出版的长篇小说《井中之城》,认为科幻小说需要限制和规则,它们能够帮助推想,如果科幻小说失去规则也就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双翅目追溯乌托邦创作的历史,认为科幻是一种都市的狂欢型怪诞。吟光分享自己基于跨媒体创作理念所创作的新书《港漂记忆拼图》,探索新形式下科幻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想象得到的更新,并提出在参与未来城市构建的过程中,科幻作家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理念和创意。

与会学者们以科幻小说为基础,围绕神话、城市与科幻理论、科幻文学与生态、气候研究、科幻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主题,对未来城市、智能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幻研究进行了集中且卓有成效的对话。青年学者更是展现出对科幻研究的饱满热情,以全新理论和社会热点为研究焦点,对科幻文学展开新探索。对中国当代新锐作家的研究与讨论也在此次会议中得到深度挖掘,《中国当代科幻作家访谈录》的出版被视作为建设中国科幻研究良好生态添砖加瓦。

深圳大学教授王晓华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从总体上看,本次论坛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其一,展示了理论回归总体实践的努力。与人文学者唱独角戏的大多数学术会议不同,本次会议的发言者还有从事科技研究的院士,以及擅长创作的科幻作家,形成了学术、科技、创作的三重奏。由于不同领域的相互激发,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命题,显现了人文理论的巨大阐释力。正如科幻文学先行于具体的科技进展一样,智能时代的人文学术也完全可以照亮现实。

其二,通过探讨“未来城市、智能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宏大而又落地的主题,本次会议既呈现了兼收并蓄的世界视野,又展示了植根汉语文化的中国立场,表达了与会学者、专家、研究生进行原创性建构的努力。由于将元宇宙等新兴概念与中国神话、道家理念、佛教哲学联系起来,本次会议形成了一个具有巨大张力的精神空间。通过探究智能时代的人类生存策略,与会者进行了多向度的话语实验,演绎了走向新型文明的可能性。

其三,表现了中国科幻研究梯队的强大实力。发言的专家中既有王宁、叶舒宪、王斑等资深学者,又有刘方喜、吴岩、姜宇辉、都岚岚、江玉琴等中生代专家,更有熊亦冉、李泉、霍盛亚、朱鹏杰等青年才俊。尤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参加研究生论坛的新生代也华丽亮相,展示了自己介入人文研究的动姿和激情。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审读:孙世建

标签:

上一篇: 国内首个超深井超大规模开采矿山开工
下一篇: 最后一页